
“中国•禹城”政府网站:近年来,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请您介绍一下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司红玉:乡村旅游是通过利用农业和乡村资源开发的一种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
禹城发展乡村旅游,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禹西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建设。2004年,禹西生态农业观光园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禹城的乡村旅游也取得长足进步。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的农业体验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总投资10亿元的鳌龙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一期1平方公里全面建成,果树区、苗圃区、垂钓区和餐饮区相继竣工,休闲采摘活动丰富多彩,葡萄种植园、水上休闲项目等正在建设。向阳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突出乡野风情,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实现有机蔬菜种植全程监督、实时监控、追溯查询,推出的休闲采摘游备受游客青睐。东君乳业投资10亿元、占地1200亩的畜牧旅游示范园让人耳目一新,实现了畜牧与旅游完美结合。此外,花果山生态园、先秦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碧水谣庄园不断发展壮大。以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展馆和宗教场所备受游客推崇,辛店镇沙河辛村乡村记忆馆、改碱治沙纪念馆,伦镇的齐禹抗战纪念馆,十里望回族镇的御桥韩天主教堂、韩寨清真寺成了游客品味文化、求知求新的好去处。先秦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富硒梨采摘节、沙河辛的西瓜节、鳌龙的采摘节等节事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大批游客。此外,以徒骇河风景区和徒骇河湿地公园为代表的近郊休闲游也愈发火爆,一批乡村农家乐、渔家乐快速兴起,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满足了不同层次市民和游客的消费需求。
“中国•禹城”政府网站: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司红玉:乡村旅游承载着农业文明,延续着文化基因。发展乡村旅游,对传承乡村文化、促进农业转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其成为推动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健全领导体制。近年来,禹城市委、市政府统筹旅游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了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的大旅游格局,以乡村旅游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全面部署,全市旅游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以发展为重、以大局为重,密切配合,形成了各方联动支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市政府加大乡村旅游督查协调工作力度,各乡镇街道以及市直部门明确分管领导,强化工作措施,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样化。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三是编制发展规划。2013年底,我市聘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编制了《禹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禹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年通过评审付诸实施。建立了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规划模式,为景区建设提供有力指导。各乡镇街道进一步深化细化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高了发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起草了《关于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改革的意见》,制定了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科学编制禹城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谋划我市旅游发展未来。
四是强化旅游设施建设。突出大禹文化旅游产业园的核心作用,修建了鬲津桥、旅游路、西外环公铁立交桥,使主城区与文化旅游区融为一体,成为招商引资和聚集项目的主阵地。重点乡村旅游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可进入性不断提升。旅游强乡镇和特色村创建取得突破,乡村品牌建设工作量和成效均居德州市首位。完成了2批38户乡村旅游经营业户改厨改厕工程。利用省政府专项切块资金,高标准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建立了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分期全面系统培训旅游人才。
“中国•禹城”政府网站: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围绕大禹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打造农家乐、食住购、商养闲乡村旅游项目。请您介绍一下禹城乡村旅游发展有哪些新进展。
司红玉:旅游单体项目实现新突破。我们与杭州一家旅游企业实现多次互访,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围绕大禹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以大禹文化为主题、涉农涉林涉花养老体验休闲多业态并存的旅游项目,粗线条规划已经出炉,正在细化规划。对接国内外知名旅游投资企业,填充6平方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园。实行旅游项目动态管理,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旅游发展获得新动力。省市旅游部门领导来禹指导工作,引导基层加快发展。以创建省级旅游品牌为抓手,实施了1镇2村2点1园(伦镇创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伦镇北街村、十里望回族镇司庄村创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向阳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超群名贵花卉种植示范园创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花果山生态园创建山东省精品采摘园)的创建计划,推进部门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实现扩面提档升级。省级旅游强乡镇辛店镇与博山中郝峪村实现合作,引进先进管理模式推动镇域旅游发展。伦镇以创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为契机,整合资源,完善要素,加快发展。十里望镇发挥地缘优势,在推进产业园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计划,培育农家乐,打造徒骇河乡村旅游带。
“中国•禹城”政府网站: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突出矛盾问题,与发达地区和先进县市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司红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取得不少成绩,总体形势和大的环境很好,但是个别干部和涉旅企业左顾右盼、畏难发愁的想法还是有的。建成的景点不是想法完善要素提升品质吸引客源,而是眼睛盯着政策资金,瞅着上级扶持,这种想法捆住了手脚,迈不开步伐。有规划的乡村有想法少办法,起步难发展慢,包括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包村干部、支部书记,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千难万难。总体来说,与旅游发达地区差距有以下几点:
一是基层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镇村干部缺乏主动研究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禹城真正的乡村旅游第一人、乡村旅游第一村还未出现,缺有钱的,缺有胆的,缺有见识的,缺吃螃蟹的,不会、不敢、不愿尝试发展乡村旅游。有的认为乡村旅游投入大、见效慢。现有乡村旅游景点景区和经营业户多属自发经营行为,缺乏系统规划,影响乡村旅游发展可持续性。
二是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乡村旅游地区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洗手间等基础设施等级较低,公共设施简陋,部分景区缺乏指示标识。旅游接待方面,景区和农家乐客房、餐厅、卫生间等卫生状况堪忧,难以满足旅游发展需要,游客满意度不高,影响了乡村旅游形象。
三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短缺。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前期流转土地、购置设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较多,再加上对外宣传促销,经营者面临资金瓶颈问题比较严峻。农民势单力薄,农村集体合作组织结构松散,有实力的公司很少投资乡村旅游。融资难、渠道单一、成本高现象突出,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是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端专业人才不会到我们基层来,各园区企业专门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人几乎没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欠缺,再加上缺乏系统专业培训,乡村旅游企业大多经营策略老套、管理方式单一、经营效益惨淡。
“中国•禹城”政府网站:扶贫脱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我市在推进旅游扶贫,实现旅游脱贫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司红玉: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目前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好产业之一。
一是加强调研,精准发力。我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市旅游局成立了专门班子专抓旅游扶贫工作,对列为旅游扶贫村的7个村分别走访,结合镇村实际科学制定扶贫方案和措施。辛店镇大秦社区利用废弃坑塘,整修完善,养藕养鱼,发展观光、垂钓和果蔬采摘,实现大秦社区和王石村贫困户脱贫。伦镇利用向阳坡是省级精品采摘园品牌,引导园区与赵梁社区和官庄村对接,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果蔬种植,劳务脱贫,官庄村变大面积沙土地劣势为优势,种植沙壤经济作物实现增收。十里望镇郝高屯社区贫困户依托清香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韭菜等有机蔬菜,可入股建棚和务工逐步实现脱贫。
二是拓宽路径,结对帮扶。我们请省旅发委领导前来指导扶贫工作。辛店镇与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博山中郝峪实现战略合作,拓宽了扶贫路径。全市4家星级饭店分别与十里望郝高屯、伦镇官庄、伦镇赵梁、辛店王石结成对子,用工优先,农副产品收购优先。4家旅行社计划组织游客到帮扶村餐饮、住宿、购物。有关单位共同推进道路、停车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环境整治、特色旅游村镇等项目在贫困村落地。
三是整合资金,争取外援。精心研究上级政策,多渠道争取资金。今年争取到省级旅游资金40万元,用于建设辛店镇大秦社区乡村旅游设施,带动脱贫致富。推进“旅游厕所革命”,争取上级奖补。策划“一圈一带”旅游切块资金,组织申报十里望镇禹王亭博物馆周边村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块资金扶持项目。整合上级扶贫资金,采用“合作社+贫困户”形式,房寺镇依托绿亨蔬菜种植合作社建设蔬菜大棚,负责培训、指导、销售,使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种植大棚实现脱贫。
“中国•禹城”政府网站:请您介绍一下禹城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司红玉:禹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是传统农业大市,物产丰富,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有利条件。
一是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禹城距济南仅40公里,是省会济南的后花园,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形成了立体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禹城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叠加区,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紧密层,与省会济南和京津冀地区互动频繁,联系密切,具有广阔的旅游市场前景。
二是资源丰富,政通人和。禹城境内各类旅游资源丰富,禹王亭博物馆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禹公园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禹西生态农业观光园、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分别为首批全国农业、工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旅游强乡镇1家,山东省特色村2个。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精品采摘园3处。国家水利风景区2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形成了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产品体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禹城投资环境优越,全市上下心系发展,重商亲商,政策优惠,落实到位,发展环境优良。
三是布局合理,空间广阔。禹城以“大禹治水圣地、生态休闲糖城”为总体定位,规划了“一心三带两区”的总体格局。目前,大禹文化旅游产业园初步实现撬边,项目落地后将对乡村旅游发展产生巨大带动作用。“三带”指大禹文化体验带、国道308乡村风情体验带和环城生态游憩带,“两区”指休闲农业体验区、康疗养生旅游区,均主打乡村旅游,南部以生态、民俗、红色文化为内容,建设乡村旅游聚集区;房寺镇发挥全国试点镇政策优势,打造现代休闲农业体验区;北部以高铁禹城东站建设为契机,加快周边乡村旅游开发,努力把辛店镇打造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镇。
“中国•禹城”政府网站:最后,请司市长介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下一步工作重点。
司红玉: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主要领导关心支持、分管领导靠前指挥,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乡镇街道具体负责,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依托现有园区景点,示范带动,将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管理手段,引导其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规范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指示标识等,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基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乡村旅游环境。适时设立乡村旅游游客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结合当前开展的“旅游厕所革命”,做好农家乐的改厨改厕工程,抓好关键环节,不断改善旅游环境。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整合支农惠农资金,争取把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旅游经营户。结合国家和省支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落实用地、工商、财税、培训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乡村旅游产业,激发社会创业激情,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四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发挥职教中心乡村旅游培训基地作用,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与旅游院校加强合作,通过设立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让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公司+农户”、“政府+公司+农户”、“个体农庄”等农民参与的各种乡村旅游模式。
五是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突破旅游地接业务短板,主攻济南市场,主动接受省会辐射,错位策划旅游产品,加强区域联合和行业互动。策划推出独具特色的“一日游”、“ 二日游”乡村旅游产品。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参加各种形式的推介会、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广泛宣传禹城旅游。运用微信、微博、电子商务等新媒体开展市场营销。策划举办旅游节事活动,提高禹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