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民:依靠科技创新 实现四个突破
来源:德州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03-27 21:52
◆市委书记陈勇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充分发挥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尽快形成龙头企业、知名品牌聚集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支持德州高新区建设中央创新区
◆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突出创新驱动、产城互动、投入拉动和项目带动,打造德州协同发展创新引擎
◆用好国家高新区品牌,实现发展层次、创新能力、基础配套、产业转型“四个新突破”
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承接京津冀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倍受关注。 3月23日,记者就德州高新区规划建设、产业定位、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情况进行了采访。
记者:今年德州高新区在哪几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张安民:重任千钧唯担当。我们将继续用好国家高新区这一品牌,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突出创新驱动、产城互动、投入拉动和项目带动,全力推进“三次创业”,打造德州协同发展创新引擎,力争在4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突破发展层次。力争今年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3年内加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二是突破创新能力。继续夯实创新基础,培育创新生态,集聚创新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确保每年转化科技成果30项以上,3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三是突破基础配套。在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上,投资10亿元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服务园区、辐射周边的平台腹地。在生产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完善蒸汽和标准厂房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56亿元的中电投燃气热电冷三联项目,解决区内供气供热问题。四是突破产业转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强化产业组织,落实“三航”计划,使产业摆脱碎片化,走向系统化,真正建设创新驱动引领、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记者:德州高新区如何加快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培植高新技术产业?
张安民:产业是园区建设的核心。近年来,我们突出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坚持培大扶强、招大引强“双轮驱动”,形成了以现代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6+2”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生物产业产值约占整个园区的53%,功能糖产销量占国内市场75%、国际市场25%,进入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功能糖基地。装备制造业产值约占整个园区的17%,是中国最大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主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球墨铸铁管管模基地。
今年,我们确定了“建设创新驱动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战略,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意见,集聚全市精力,集中全市资源,聚拢全市政策,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健康、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力争3年内培育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过50亿元的企业3家;年纳税过千万元企业50家以上,过亿元企业6家以上。其中,生物医药健康、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过500亿元,利税分别过50亿元。
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产值占德州高新区的一半以上,是园区产业建设最有力的支撑。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开放合作的思路,今年,重点推进保龄宝与韩国希杰、北京京粮的合作项目,龙力食品保健品GPM项目,鲁樱与汇源集团合作项目,东君乳业牛奶奶酪项目;加快与中关村的对接,采取飞地园区模式,促成中关村—禹城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园区的战略合作。
记者:中央创新区的规划、招商、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张安民:中央创新区总投资过百亿元,规划面积1320亩,设置了综合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区、研发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等31个公共项目,是德州高新区创新发展“引擎中的引擎”,将推动禹城市由“泺清河时代”向“徒骇河时代”的历史性转变。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京津冀及济南都市圈范围内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生物智造重地,是推动德州高新区加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最重要载体。
3月1日,我们举行了中央创新区开工仪式,已启动500亩的中央创新区核心区建设,总投资27亿元,建筑面积53.7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创新中心、科技产业园、大学工研院,总面积约14.8万平方米。其中,大学工研院内设山东大学生物工程、晶体材料、石墨烯材料三大研究院,年底三大研究院主体建筑可投入使用,预计2018年,石墨烯基锂电池、超级电容、氧化锆两极温域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形成初期规模,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2025年过百亿元。同时,将以科技产业园为平台,积极与在京高校、中科院各院所、中关村创新孵化机构开展深入对接,引进知名高校院所,建设中试车间,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移的快速通道。下一步,我们还将加深同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对接,力争建设齐鲁工业大学禹城校区。
记者:德州高新区在引进领军型人才方面成效如何?
张安民:2016年,德州高新区强化“大人才”工作理念,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125名。我们把成果转化、产业培植作为人才发展的有力支撑,找准产业与技术的结合点,先后完成重要科技成果215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级科技奖励7项。目前,区内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到46.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2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目前,一期40套专家公寓、150套白领公寓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入驻中科院、北林大、北大等12支团队、60余名科技人才。
今年,我们将继续强化人才工作力度,确保工作领先地位,努力实现“三个突破”,即在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上率先突破,在申报国家省市重点人才项目上力争突破,在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力争引进培养10名创业型人才、10名创新型高端人才、20名博士和紧缺人才。
记者:德州高新区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有哪些创新,如何加大开放步伐?
张安民:禹城市将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创新,组建“‘10+2’一体两翼”新机制,成立投融资改革领导小组解决“钱从哪来”问题,成立监督考核委员会解决“钱怎么花”,以新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我们将继续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战略机遇,精准聚焦特色优势、精准对接重点区域、精准补齐产业链条,推进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力争在更大的区域格局中参与分工、扩大市场、借力发展。
总之,我们要重视“脑子”,持续推进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抓好“牛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做好“面子”,大力推进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气暖标准厂房等各项工程;做实“里子”,培植高新技术企业,构筑现代产业高地;抓好“票子”,深入实施“三航”计划,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激活资本活水。